引言

現今香港的痛症越趨年輕化:年紀輕輕已有關節痛、三十歲未到已就出現「五十肩」(肩周炎)。

疼痛本來是一個信號,當局部血流阻塞不通、代謝不良,廢物堆積就會導致炎症。發炎本來是身體的保護機制,是免疫系統為移除有害刺激或病源體、促進修復的保護措施。這些信號的目的在於提醒你身體需要「調整」、「休息」。而忽略這些信號、延誤或不當處理,有機會演變成慢性痛症。

先從一個病例說起。

男。因拎重物致右腕疼痛來診,當下手腕腫脹、痛不可近,無法握拳、屈伸,橈骨側附近疼痛為著,拇、尾二指麻痹。無脫位或骨折

痛處以橈側為主,屬手陽明與手太陰經所過。若我們把氣血想像成水,經絡想像成河道,因為這兩條河因受損阻塞而泛濫成災、代謝廢物積聚而形成腫脹、疼痛;而腫脹壓迫到神經線,就會出現手指麻痹。所以如何治理河道,恢復河水的自然流動,就相當於如何治療痛證。

在針刺同時的主動運動

先將病者右腕置於脈枕上,留予活動空間。 要疏理河道,首先要把上下游的通路整理好。除了近腕部的太淵穴,針刺手肘部的曲池穴、尺澤穴。這就相當於擴闊上下游的河道,針刺同時類似於一種引流的手段,把身體的氣引領到患處,沖破瘀阻,使淤積的東西能順利排走。腫脹縮小,當下病者就能感覺到手指麻痺減輕。再加針合谷、阿是穴等,在TDP治療燈照射下、囑其輕力握拳、放鬆,慢慢活動,由輕至重。 最後配合一些推拿理筋手法,把錯亂糾結的筋肉理順,功能就能恢復;結節消失、神經線沒有受到擠壓、麻痹自然消失。

讓患者自主活動,通過重複簡單的動作,其實是一次自我理筋復位的過程,使一些微細的、在筋膜之間的糾結或錯位恢復正常。通過主動活動,亦有助減低患者的恐懼心理,有利醫師接下來進行推拿、牽引、復位等治療。

以儀器輔助的被動運動

若傷患後沒有得到恰當的治療或休息,反復受損的軟組織會產生疤痕組織(scar tissue),並與周邊健康組織沾黏,進而演變成粘連,活動功能進一步受限,疼痛反覆出現,即所謂的「陳傷」 。 針對這種粘連,震動訓練是一種很有效的療法。

震動訓練依賴「震動板」產生精準穩定的震動頻率,患者置身於震動板上時,高頻率震動可促使肌群產生每秒多次的反射性收縮,通過這種深層次的高頻震動,有助於鬆解原來粘連的組織。由於震動的被限制在一定幅度內,不會因為過度拉伸肌肉而加重損傷、而這種高頻的反射性收縮,除了糾正肌肉筋膜之間的錯位,同時亦是對肌肉的一種強化鍛鍊、減少再次受傷的機會。

在治療以外的伸展運動

很多人以為踏出診所就等於完成了治療,其實不然。不論新傷舊患,痛症的成因總不外乎自身抵抗力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所致。故此治療痛症的最佳方案不在於消除炎症物質,而在於正視引起炎症的成因,糾正肌肉筋膜緊縮、錯亂的地方,令氣血回復流暢,通則不痛。

對於痛症,真正想做永絕後患,更重要的是自身鍛鍊。強壯自身,才是治本的方法。

多進行伸展或功法鍛鍊,例如: 八段錦、太極、瑜珈等等,能提升身體的協調性及柔軟度,而當我們專注於伸展、放松、平衝等動作時,能使心無旁騖、氣血趨於平和、經脈通暢。

黃帝內經云: 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 病邪無立足之處,自然無病無痛。

商品已被加入到願望清單
商品已加入到比較。

同意我們及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在你瀏覽網站時可能會使用cook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