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俗稱的「風癩」,中醫病名為「風疹」、「癮疹」。風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,不分男女,年齡不拘,發病時出現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或淡紅色風團,同時伴有劇烈搔癢,西醫稱為蕁麻疹。

蕁麻疹的形成
可能因為過敏原的接觸或自體免疫的原因,皮膚組織的肥大細胞受刺激會釋出組織胺,使皮膚中的血管擴張、組織腫脹,同時作用神經引起癢感。

 

蕁麻疹症狀
皮膚出現瘙癢性風團,形態不一,大小不等,發無定處,一般出現得非常突然,又會於數小時內迅即消退,不留任何痕跡,以後還會不斷成片出現。

 

蕁麻疹發病規律
急性蕁麻疹起病較急,皮損遷延或反覆發作超過6周以上便稱為慢性蕁麻疹,慢性蕁麻疹的全身症狀一般較急性者輕。

 

蕁麻疹的危險性

「過敏反應」的症狀包括:

    • 嘴唇、眼皮及整個面部腫脹,喉嚨和手腳掌痕癢
    • 氣道及喉頭腫脹,導致哮喘鳴聲和呼吸困難
    • 腹痛、噁心和嘔吐
    • 感覺頭昏眼花、暈倒和不省人事
    • 休克

如遇上述情況,須立即致電999召喚救護車送往急症室治理,緊記帶同曾服用藥物的資料及病歷。

 

中醫看「風癩」

中醫認為風疹(風癩)的成因主要與體質有密切相關,主要的內在因素為先天不足,其他因素例如外感風寒、風熱,飲食不小心、甚至壓力大都有機會引致風疹。中醫認為「風盛則癢」,所以病因以風為主再加上體虛。

 

風癩四大病因
素體虛弱

每個人出生時都稟受先天父母精血(先天之氣),但當我們先天精氣不足,或因工作疲憊、產後調理失當等因素而致身體虛弱,表虛不固,風熱、風寒乘機侵襲身體,外邪停滯於肌膚表面,使營衛失調就會發生展為風癩。

腸胃積熱

「病從口入」,大部分的病邪都是從我們的口進入我們的身。當我們將辛辣、肥甘厚膩、油炸、生冷海鮮等全都放入口中,這些食物進入身體後,腸胃不能排解、承受;如果這時候剛巧感受風邪,邪氣內不得疏泄,外不得透達,鬱於皮膚表面,就會發出風癩

情緒因素

從中醫的角度,情緒問題往往由肝所受,肝主疏泄,調理氣的運動。肝氣通暢有助全身的氣行調順,但當我們面對生活、工作壓力、情緒低落時,肝氣不得疏泄而鬱結,久鬱化火,鬱熱不得外泄,便發於皮膚,成為風癩

肝腎不足

這種情況一般常見於老人家或長期熬夜的都市人。隨著年齡增長,體內的精血會慢慢耗損,導致肝腎不足,陰血虧虛,陰虛則生內熱,血虛則不足以營養皮膚,於是皮膚生燥生風,導致風癩出現。

 

風癩常見的中醫証型
風熱犯表

特點:皮疹色鮮紅,灼熱劇癢,遇熱加重,得冷則減;或伴有發熱,惡寒,咽喉腫痛;舌質紅,苔薄白或薄黃。

治法:疏風清熱止癢

風寒束表

特點:皮疹色白,遇寒加重,得暖則減,惡寒怕冷,口不渴,舌淡紅,苔薄白。

治法:疏風散寒止癢

胃腸濕熱

特點:皮疹色紅成片,發疹的同時伴有脘腹疼痛,噁心嘔吐,神疲納呆,大便秘結或泄瀉,舌質紅,苔黃膩。

治法:疏風解表,清腑泄熱。

肝鬱化火

特點:皮疹每遇情緒不舒時發作,色紅,發疹時伴有口苦、眼乾咽乾、胃口不佳、心煩不寧,如女性患者則容易出現經前或經行乳房脹痛,舌質紅,苔淡黃。

治法:疏肝解鬱,清熱止癢。

血虛風燥

特點:反覆發作,遷延日久,午後或夜間加劇,伴心煩易怒,口乾,手足心熱,舌紅少津。

治法:養血袪風,潤燥止癢。

 

中藥對於「風癩」有良好、顯注的效果,透過辨明患者的體質及患病原因,醫師可以以中藥或針灸改善及治療「風癩」,再配合中醫的外用治療產品,整個療效事半功倍。有需要時歡迎致電預約查詢。

 

「風癩」體質的日常預防
  • 「風癩」患者日常飲食方面應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避免各種可能令病程惡化的因素及行為,例如
    • 搔抓
    • 洗熱水澡
    • 穿緊身衣褲
    • 皮膚乾燥等
  • 患者應該勞逸結合,保持充足的睡眠,適量的運動舒減壓力。

 

診所地址: 香港九龍荔枝角長順街7號西頓中心26樓4室
預約電話/Whatsapp/Signal: 95427936

商品已被加入到願望清單
商品已加入到比較。

同意我們及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在你瀏覽網站時可能會使用cookies